五月的云冈大地,春意阑珊,朝气蓬勃。坐落山西大同市云冈区鸦儿崖乡高屯社区的帮扶车间内,一派繁忙现象。70余台缝纫机高速工作,工人们熟练地操作设备,将活性炭包装袋的布料裁剪、缝制、质检、打包,预备给客户发货……这儿不只是乡民们增收致富的“梦工厂”,更是村庄复兴的“新引擎”。
这个帮扶车间是由高屯乡聚集“弱劳力、半劳力”集体需求,定制化开发活性炭包装袋、编织袋等轻工业产品加工岗位。意图是为乡民供给家门口的工作时机,助力村庄复兴。
高屯村曾是一个贫穷发生率高达60%的深度贫穷村。跟着2018年的整村搬家至春安新区北苑,乡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进,但怎么保证搬家大众“搬得出、稳得住、能致富”成为新的应战。特别是针对部分因家庭原因无法外出务工及年纪偏大的乡民,其工作问题尤为杰出。
云冈区积极探索企地共建机制,充沛发掘工作存量,鼓舞各乡镇量体裁衣,量身定制合适当地开展的富民工业,让行得通、有商场、见效快的“小工业”带动农人增收。高屯村“两委”与驻村工作队充沛呼应国家村庄复兴战略,依托当地资源和人力优势,立异性地推出了编织袋加工帮扶车间项目。
55岁的脱贫户张存兰,2018年从山区搬家至春安新区后,因年纪偏大、技能匮乏,一向处在赋闲状况。“车间招工的音讯一传开,我就报名了。在这儿上班,还能学到新技能,感觉自己在渐渐的提高。”张存兰骄傲地说。现在,她经过计件工资月均增收2800元,还能统筹照顾孙辈,“日子跳过越有盼头”。扶贫车间不只让乡民有了安稳的收入,还为他们供给了学习新技能的时机,幸福感满满。
据了解,鸦儿崖乡高屯社区帮扶车间自2021年投运以来,已吸纳周边5个村的脱贫户、留守妇女等集体137人工作,每年人均增收约2万多元。产品销往河北、内蒙古、广东等国内十多个省和区域。现在,这种“家门口”的工作形式,已成为盘活村庄清闲劳动力的要害抓手,为村庄经济开展注入内生动力。
本年,帮扶车间迎来新一轮技能改造,出产功率提高40%,能耗下降25%。2025年一季度,产品良品率从92%提高至98%,订单交给周期缩短30%。“曾经每天只能做200个袋子,现在用上激光切割机,差错控制在0.1毫米内,日产量超越500个。”缝纫工李秀芳说。现在,该车间正与山西农业大学协作研制可降解包装材料,方案年内推出环保型活性炭滤袋,抢占绿色工业新赛道。
“帮扶车间不只为乡民供给了工作岗位,更带动了当地经济开展。车间运营所需的原材料、设备收购也促进了周边工业高质量开展,形成了杰出的经济循环。”鸦儿崖乡党委书记赵志刚介绍说,2025年,车间新增3条出产线,开发宠物用品、家居收纳等品类,估计年产值打破800万元,带动工作岗位增至200个。一起,车间与云冈区职业中学共建了实训基地,开设缝纫技能、电商运营等课程,已培养技能骨干35人,其间8人返乡兴办家庭作坊。
高屯社区党支部书记黄忠玉表明,“下一步,消耗将深化编织袋加工帮扶车间项意图运营和办理,持续锚定‘智能化、绿色化、品牌化’方向,让更多山区大众同享开展效果,为全方面推动村庄复兴贡献力量。”(马静波 楚向东 贾抗)